稅收超徵 5283 億!普發一萬有通過嗎?政策攻防三方立場分歧

普發一萬還沒通過!2024 年稅收超徵 5283 億元,資源該如何分配。國民黨推特別條例全民發現金,行政院與地方首長則聚焦紓困與中央未表態配合政策。三方立場一次整理,掌握最新政策攻防進度。
普發一萬各界立場一覽
台灣 2024 年稅收超徵 5283 億元,「普發一萬」的呼聲再度浮上檯面。國民黨已提出特別條例草案,力推全民共享;部分地方首長則認為應把錢花在企業與勞工身上;行政機關則態度保留,強調仍需整體評估。
各界目前的立場與主張如下:
超徵稅金應用 | 陣營、人物 | 核心主張 |
---|---|---|
主張普發一萬 | 國民黨團 | 發放現金、刺激內需 |
產業紓困 | 蔣萬安等地方首長 | 優先紓困、穩定就業 |
觀望中 | 行政院、主計總處、部分學者 | 精準補助、強調財政彈性 |
雖然目前法案尚未通過,但三方立場已逐漸成形,也成為 2025 年財政政策的焦點戰場之一。
一、普發派:國民黨主張「還稅於民」,提出普發一萬特別條例
面對 2024 年稅收超徵,國民黨率先在 3 月提出《稅收超徵全民共享發放現金特別條例》草案,主張普發現金 1 萬元,將來自全民的稅收紅利回饋給全民。
雖然美國總統川普宣布,美國關稅政策暫緩 90 天啟動,但並沒有改變台灣出口導向產業所需面臨的龐大壓力。

普發派代表人物與主張如下:
- 代表人物:國民黨團
- 時間:2025 年 4 月 10 日,於「縣市長聯合對策會議」中聯合提出
- 主張內容:主張應擴大政策規模、同時穩定內需與產業結構,提出「4 大應對方案」
- 紓困優先,擴大規模到 2000 億:
- 擴大產業補貼與資金協助
- 強化對勞工與農漁民的保障
- 維穩金融體系,防止企業倒閉連鎖效應
- 擴大內需,觀光先行,產業升級:
- 「還稅於民」,每人發放現金 1 萬元以提振消費
- 推出短期觀光刺激方案,開放陸客與國際旅客免簽 1 個月
- 推動第 3 次進口替代政策,降低對美依賴
- 啟動國際談判,拓展多元市場:
- 組織赴美採購團,強化對美經貿談判籌碼
- 建立「根留台灣」政策,輔導企業分散市場、降低外部風險
- 爭取與多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
- 中央地方共同應對,召開國是會議:
- 呼籲總統召開國是會議,集結朝野政黨、地方首長、學界與產業代表
- 共同商討全國面對關稅戰的長期應對策略
- 紓困優先,擴大規模到 2000 億:
國民黨方面認為,除了產業紓困與國際談判,政府也應同步啟動內部經濟體質的強化,透過擴大消費與信心提振,穩定整體經濟氛圍。
二、紓困派:地方首長不挺普發?資源應用於企業紓困與穩定就業
面對加徵 32% 的川普關稅,相較於國民黨中央提出普發現金 1 萬元的政策主張,部分地方首長則表態應優先將資源投入在企業轉型、穩定勞工就業、對抗產業外部風險。

紓困派代表人物與主張如下:
- 代表人物:蔣萬安、張善政
- 時間:2025 年 4 月,分別於市政會議與媒體聯訪中表態
- 主張內容:認為在川普關稅衝擊下,更應該把有限財政資源優先用於下列 4 個方向
- 穩定勞工就業與產業運作:
- 啟動短期上工與就業輔導機制,避免國民面臨無薪假、裁員等風險
- 啟動人才與製造鏈配套政策,從地方協助留才、穩定資產
- 精準紓困與企業轉型輔導:
- 建議提供貸款補貼、延長還款期限、設立中小企業轉型輔導平台
- 強化數位轉型、低碳生產等技術支持,協助企業調整結構應對出口挑戰
- 分散風險、拓展海外市場:
- 鼓勵與東南亞、美國廠商共建供應鏈,推動組裝廠「落地美國」政策
- 支持地方政府辦理海外拓銷補助與國際展示活動,增加出口彈性
- 建議中央聚焦談判籌碼與財政效率:
- 要求中央與美國談判時納入「對美服務採購」數據,主張台灣實質貢獻
- 資源應花在刀口上,避免普發變成「政治短打」或民粹支出
- 穩定勞工就業與產業運作:
兩位市長的立場,雖與國民黨中央普發現金的方向不同,但都強調「財政資源要花在刀口上」,並希望行政與地方共同盤點需求、彈性因應產業困境。
三、保留派:行政院與學者未表態支持 傾向精準補助與財政調控
面對外界對於普發現金的高度關注,行政機關並未立即支持相關提案,強調應從全國財政穩健、資源配置與長期永續角度出發,審慎規劃超徵稅收用途。
包括行政院、主計總處與部分財經學者,普遍對「普發一萬」採取保留態度,認為仍有多種優先處理的公共需求。

保留派代表人物與主張如下:
- 人物:行政院長卓榮泰、主計長陳淑姿、部分學者與社福顧問
- 時間:2025年3月下旬至4月初,立法院備詢與媒體公開說明中
- 主張內容:對普發一萬持保留態度,強調以下 4 項觀點與替代建議:
- 財政彈性不可犧牲:
- 行政院強調預算屬於行政權責,若由立法院逕自立法發放,恐涉及憲政爭議
- 不應該將普發現金常態化,避免削弱未來因應危機的調度空間
- 普發 1 萬可討論但需整體規劃:
- 卓榮泰表示行政院已提出對案,並送交立法院
- 強調會納入各方建議,但不保證會以現金普發方式進行
- 優先補足財政結構性缺口:
- 撥補勞保與健保基金
- 減輕中央政府債務壓力
- 加強社會安全網與弱勢補助系統
- 政策應以精準補助為優先:
- 普發現金未必能發揮經濟刺激長效,恐流於短期民粹操作
- 建議比照疫情期間的「產業紓困」與「弱勢發放」模式,針對性支援才更有效益
- 財政彈性不可犧牲:
行政院尚未否定普發現金的可能性,但強調一切應以國家整體利益與制度穩健為考量。相關草案是否通過,仍需觀察立法院審議進度與行政院後續對案內容,普發一萬元什麼時候通過尚未定案。
結論:
在川普關稅政策影響下,台灣政府面臨多方壓力:國民黨倡議「還稅於民」,地方首長希望「先救產業」,而行政院則傾向「整體評估、精準補助」。
目前普發一萬元尚未通過,行政院對案內容仍在整合階段,未來數週的立法院攻防,將決定這筆錢最終的流向,也將進一步檢驗:在風險與民意之間,政策該如何拿捏。
如果你希望獲得更多普發現金相關資訊,請關注今日543,提供您最完整的新聞資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