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從4月3日的花蓮大地震後,花蓮地區經歷了多次有感地震,其中不乏規模超過 6 的強震。專家解釋這是板塊「應力調整」的結果,並指出震央正逐步往南移動,這一現象可能會持續引發更多餘震。
餘震頻發的背後原因
自 0403地震以來,地震活動未見停歇。僅過去 48 小時,花蓮就發生了 224 次地震,其中 27 次芮氏地震規模達 5 以上。
東華大學台灣東部地震研究中心主任張文彥解釋,這些地震活動是由於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之間的壓力互動所致,特別是當震央從花蓮北部逐漸移向南部時。
極淺層地震的增多與風險
最近的地震觀測顯示,地震深度明顯變淺,其中九成地震發生在極淺層,深度不超過 30 公里。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地震監測科科長廖哲緯指出,這種極淺層地震容易將更強的震動帶到地面,增加建築物損壞和其他地面災害的風險。
未來地震趨勢與民眾應對
專家警告,花蓮及其周邊地區的民眾應持續保持警覺,尤其是花蓮南部地區,隨著震央的南移,這一地區可能會經歷更頻繁的地震活動。
氣象署預測,這波餘震活動至少將持續半年以上,建議民眾加強防災準備,並關注官方的地震預警和安全指引。
結論
花蓮地區的板塊活動與應力調整導致了持續的地震活動,專家強調,了解和準備應對這些自然現象是保護生命財產安全的關鍵。
隨著地震活動的持續,今日543 提醒您持續的防災意識和準備是每個台灣居民的必要行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