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積電告羅唯仁:2奈米機密爭議進入司法戰的新階段

在上一篇我們已經整理過「羅唯仁是誰?從台積電最神祕老臣到英特爾風暴主角」的背景、學歷與職涯時間軸,也提到他退休後傳出回鍋英特爾、以及 2 奈米機密風暴還在「調查中」的階段。
現在情況正式升級——台積電已經對羅唯仁提起訴訟,關鍵字從「羅唯仁風暴」變成了「台積電告羅唯仁」,進入實打實的法律攻防戰。

延伸閱讀:建議讀者可先看前一篇人物背景篇:〈羅唯仁是誰?從台積電最神祕老臣到英特爾風暴主角〉,再回到本篇了解訴訟最新進展。
一、事件時間軸:從退休、跳槽到「台積電告羅唯仁」
以下把目前公開資訊整理成一條「懶人包時間線」,幫你快速掌握脈絡:
- 2004 年(民國 93 年):羅唯仁加入台積電,擔任副總經理。
- 2014 年(民國 103 年):升任資深副總經理,長期參與先進製程決策。
- 2024 年 3 月(民國 113 年):被調任至「企業策略發展部」資深副總,性質偏向董事長與總裁的幕僚單位,照台積電說法,已不需直接管理研發部門。
- 調任後爭議:台積電在聲明中指出,羅唯仁仍要求研發部門簡報、提供 2 奈米與未來先進製程規劃相關資料,這段行為後來成為疑點之一。
- 2025 年 7 月 22 日:台積電法務長在離職面談中,再次向羅唯仁提醒競業禁止義務,並詢問下一步規劃,羅唯仁 reportedly 表示將前往學術機構,並未提及英特爾。
- 2025 年 7 月 27 日:羅唯仁正式自台積電退休。
- 2025 年 10 月下旬:多家媒體報導,他退休後不久轉往英特爾(Intel)任職,且傳出在退休前曾要求下屬整理、影印大量 2 奈米與以下先進製程資料;甚至有消息指稱「帶走 20 多箱手寫稿」,但當時台積電多以「不評論」或「內部釐清中」回應。
- 2025 年 11 月中旬:輿論關注升溫,外界開始討論是否涉及《營業秘密法》甚至《國家安全法》。
- 2025 年 11 月 25 日:台積電宣布,已向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提起訴訟,正式進入「台積電告羅唯仁」階段。
- 2025 年 11 月 26 日之後:司法與主管機關陸續回應——高檢署啟動國安法部分調查、智財法院確認收到定暫時狀態處分聲請,財經與產業分析師也紛紛提出解讀。
目前可以確認的是:訴訟已經正式啟動,但尚未有實體審判結果,所有指控都仍屬「待司法釐清」的階段。
二、「台積電告羅唯仁」訴訟在告什麼?三大法律重點
根據台積電向媒體發布的聲明與相關報導,本次訴訟主要圍繞三個法律基礎展開:
1. 聘僱合約與保密條款
台積電指出,羅唯仁任職期間即簽署多項保密義務文件,包含:
- 內部機密與營業秘密不得擅自複製、攜出或提供第三方
- 離職後仍需持續遵守保密義務
訴訟的核心之一,就是台積電認為羅唯仁的行為「高度可能」導致營業秘密或核心技術資訊面臨外流風險,因此必須透過訴訟手段主張權利與請求損害賠償。
2. 競業禁止同意書與跳槽英特爾
台積電同時強調,羅唯仁離職前已簽署競業禁止同意書,承諾在一定期間內不得至直接競爭對手任職。
然而,後續媒體報導指出,他在退休數月後便前往英特爾擔任高階職務,引發外界關注:
- 是否違反競業禁止約定?
- 是否有「先答應不去競爭對手、實際卻另有安排」的問題?
這部分也成為台積電訴訟中的重要主張之一。
3. 涉及營業秘密法與國安法調查
在民事與商業角度之外,本案還牽涉到營業秘密法與國家安全法兩個層次:
- 營業秘密法面向:
台積電依營業秘密法,主張其 2 奈米與以下先進製程屬公司重要營業秘密,任何未經授權的複製、攜出、洩漏,都可能構成侵害。 - 國安法面向:
經濟部長龔明鑫表示,國安法部分已由高檢署啟動調查,會釐清是否涉及「國家核心關鍵技術」外流;若涉及,性質將不再只是企業與個人間的民事紛爭。
值得強調的是:目前仍在調查中,尚未有法院判決,相關指控都必須由司法機關最終認定。
三、各方說法與外界解讀:不只是單純勞資糾紛
1. 台積電:保護技術資產與公司權益
台積電在聲明中罕見地公開細節,強調:
- 已向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提起訴訟
- 以聘僱合約、競業禁止同意書與營業秘密法為訴訟基礎
- 認為有必要透過法律行動防止營業秘密可能遭到使用或移轉
從用詞與動作來看,這不只是一場「離職糾紛」,更是台積電針對高階技術幹部流動風險的強烈示警。
2. 政府與檢調:國安維度啟動
經濟部態度可簡單理解為「兩條線」:
- 民事與營業秘密部分由台積電自行提告,政府視需要提供協助
- 涉及國家安全或核心關鍵技術外流的部分,由高檢署依國安法系統性調查
這代表本案已被視為具有「國安層級風險」的科技事件,而不只是公司與前員工之間的爭執。
3. 產業分析師:為何不在美國提告?
有分析師提出一個熱門問題:「為什麼台積電不直接在美國對羅唯仁提告?」
部分觀點認為:
- 在台灣起訴,可以優先強調「保護台灣關鍵技術」與國安意涵
- 若在美國訴訟,恐牽涉更複雜的司法管轄與政治角力,甚至引發美國政府介入
- 也有意見認為,未來不排除在其他司法管轄區另案主張權利,但目前以台灣為第一戰場
此外,部分財經與產業評論對羅唯仁本人用詞相當嚴厲,但這些均屬評論者個人觀點,並非司法定論,讀者在閱讀相關評論時也應保持保留態度。
四、「台積電告羅唯仁」對投資人與半導體產業的啟示
從投資與產業結構的角度來看,這起案件有幾個值得關注的面向:
1. 台積電的「技術護城河」防禦機制
- 對外釋出強硬訊號:只要牽涉到先進製程核心技術,即使是退休老臣也一樣會被提告
- 向內部員工傳達:高階幹部跳槽若踩到「營業秘密」與「競業禁止」紅線,後果可能不只是職涯問題,而是法律責任
2. 英特爾與國際晶圓代工競局
- 英特爾執行長先前曾強調尊重競爭對手智慧財產權,這次事件也讓外界關注英特爾是否會與羅唯仁「保持距離」,避免被捲入訴訟風暴。
- 從更大的格局來看,2 奈米以下先進製程已是全球科技競賽與地緣政治焦點,任何核心人才移動都容易被放大檢視。
3. 投資人該關注什麼?
短線上,市場多半把這件事視為「管理與法務風險」,而非立刻改變台積電基本面:
- 投資人可以持續觀察:
- 訴訟是否擴大到跨國訴訟
- 是否牽動更多內部管理改革
- 政府會不會因此調整「國家核心關鍵技術」相關法規
五、案件仍在進行式:看懂「台積電告羅唯仁」的幾個提醒
最後,把這起事件整理成幾個重點提醒,方便你在追後續新聞時有判斷基準:
- 目前只有「提告」與「啟動調查」,沒有法院判決
- 所有關於「洩密」、「竊取機密」的說法,都必須視為尚待司法釐清的指控,而非既成事實。
- 官方文件與主流媒體報導,是目前資訊最可靠的來源
- 包含台積電對外聲明、經濟部與高檢署的說明,以及主要財經/產業媒體的整理。
- 對讀者與投資人來說,重點在「趨勢」而非單一情緒
- 你可以把這起事件當成觀察「台積電如何管理技術機密與高階人才流動」的一面鏡子,也是一個理解半導體產業競爭強度與國安風險的窗口。
結論:台積電告羅唯仁,是真正打開「技術國安戰」的起點
「台積電告羅唯仁」這件事,已經不只是單純的人事糾紛,而是把台灣半導體的技術保護、競業禁止、國家安全一次攤在檯面上的指標案件。
台積電選擇正式提告,代表未來只要牽涉 2 奈米等關鍵製程與高階技術幹部流動,都會在更高強度的法律框架下被檢視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